一、湿性伤口愈合的概念
湿性愈合:是指在无菌条件下,运用密闭性敷料和药液,保持伤口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愈合。湿性愈合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方法,在伤口的局部护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伤口愈合:是指由于致伤因子的作用造成组织损伤后,局部组织通过再生、修复、重建,进行修补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
二、伤口愈合发展的历史
1、十八世纪以前,伤口护理主要依靠经验。
多半使用天然材料(蜂蜜、蜘蛛网、植物提取物、苔藓、泥土等)用于创面止血、吸收。
十八世纪末期是干燥伤口愈合观念的开始。
2、十九世纪欧洲人开始应用具有吸收功能的材料,如拆散的旧绳索或碎布片等材料加工成为覆盖创面的敷料——开始应用敷料覆盖创面,保持干懆避免细菌感染,成为主要的伤口护理原则,开创了干性愈合的先河。纱布、绷带一直沿用至今。
三、传统伤口愈合理念------干性愈合
1、干性愈合:以前人们在干性愈合理论指导下进行伤口护理。传统的干性愈合理论认为伤口愈合需要干燥环境,需要氧气的作用。
保持伤口开放,保持伤口干燥,促进伤口结痂
2、干性愈合环境的弊端
1)、生物活性物质丢失,愈合速度缓慢。
2)、敷料与伤口新生肉芽组织粘连,更换敷料时损伤创面。
3)、频繁更换敷料,使创面局部温度下降,细胞分裂增殖速度减慢。
4)、创面与外界无阻隔性屏障,不能阻隔细菌入侵,交叉感染的机会多。
5)、传统创面处理下(干性)感染率7.1%,湿性敷料创面感染率2.5%。
四、湿润性愈合理论
1、湿润性愈合环境理论的产生
1)、Odland:水疱完整的伤口比水疱破溃的伤口愈合速度加快--1958年。
2)、Winter:湿性环境的伤口愈合速度比干性愈合快1倍--《Nature》。
3)、Hinman:首次在人体伤口处理中得出同样的结论--1963年。
2、伤口治疗观念转变
1)、1962——Winter提出了“湿性伤口愈合”理念。
2)、1963——喜门(Hinman)等证实湿润伤口比干燥愈合快。
3)、1972——洛比(Rovee)证实上皮细胞必须在湿润环境下才能快速增长,加快了伤口的愈合。
4)、1990年——Turner:再次证实湿润环境能迅速缩小创面,增加肉芽组织,促进创面再上皮化。
自此“湿润伤口愈合”观念被临床广泛接受
3、伤口湿性愈合环境
1)、适度湿润的环境:促进生长因子释放刺激细胞增殖,促进免疫细胞活性及其功能增强,加快表皮细胞迁移速度。
2)、低氧、无氧的愈合环境:刺激巨噬细胞释放生长因子,氧梯度刺激毛细血管生长,低氧时成纤维细胞生长最理想。
3)、微酸的愈合环境:密闭湿润伤口PH值5.6-6.6,开发伤口>7.1。成纤维细胞需要在微酸的环境中才能产生胶原,胶原是基本构建蛋白,是肉芽组织的主要成分。
4)、保持创面局部温度接近或者恒定在正常的37℃时,细胞的有丝分裂速度增加108%。
4、湿性愈合理念的优势
1)、湿性愈合能调节创面氧张力,促进毛细血管的形成, 因为上皮细胞和胶原纤维的生成与创面的氧张力密切相关,低氧张力有利于上皮细胞和胶原的生成, 从而有利于创面的愈合。
2)、湿性愈合能有利于坏死组织与纤维蛋白的溶解,因伤口必须清除坏死组织及其中沉淀的纤维蛋白后才能愈合,在湿性愈合时保留了渗出物中含有的组织蛋白溶解酶,促进了这些组织的溶解与吸收;湿性愈合能保持创面的恒温,利于组织生长。
5、国内外现状
1)、经过40年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湿性伤口愈合理论已被欧美国家医疗界接受。
2)、2000年8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FDA)在新颁布的行业指南中指出:保持创面湿润环境是标准的伤口处理方法。
3)、在我国,由于临床伤口护理起步较晚,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医疗界尚存在争议,很多方面仍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6、湿性愈合优势
1)、缩短疗程
2)、减少换药次数
3)、微创少痛
4)、减少疤痕形成
5)、降低成本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