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电话

0871-67231043

在线客服
一号客服 二号客服
昆明市经开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

医院新闻

口腔健康要从娃娃抓起|守护青少年口腔健康,这几方面要记牢

发布时间:2022-10-27 浏览次数:5457次
12岁的小瑞(化名)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小升初暑假。由于牙齿疼痛,小瑞在妈妈的陪伴下到口腔医院检查,发现有4颗蛀牙,其中右侧后磨牙还出现了较大龋洞,牙神经暴露在外引起剧烈疼痛。小瑞在医院进行了根管治疗,补好了另外几颗牙。“看牙时还被医生教训,为什么不早点好好保护牙齿。”在被指出平时爱吃甜食、刷牙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后,小瑞有些后悔。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是口腔健康的主要特征。然而,我国青少年的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20年全国爱牙日调查显示,我国66%的儿童患有龋齿。与此同时,牙龈出血、牙结石等问题在青少年中也变得普遍,牙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2022年9月20日是第34个“全国爱牙日”,今年的爱牙日主题为“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副主题是“护牙健齿少年强 健康中国民族兴”,并发布《青少年口腔健康核心信息》。青少年口腔健康正在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虽然人们越来越重视口腔健康,但仍然在某些方面存在误区。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关系是什么?当下青少年口腔健康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哪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对口腔造成伤害?如何做到正确预防?家长应当在青少年口腔健康议题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更好守护青少年口腔健康?

图片牙齿虽小,却与全身健康相关01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科邓辉教授从事儿童口腔工作60年余,她指出,龋病、牙周疾病等口腔疾病是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细菌性疾病,会破坏牙齿硬组织和牙齿周围支持组织,除影响咀嚼、言语、美观等功能外,还容易引起社会交往困难和心理障碍。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口腔健康核心信息及知识要点》指出,口腔疾病与许多慢性病存在共同危险因素。例如,过量摄入高糖、高脂肪、高盐、低纤维的食物,不仅与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癌症、肥胖有关,也和龋病、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密切相关。

牙齿不好,全身受累。邓辉教授表示,许多全身疾病与口腔细菌感染有关,例如冠心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与牙周病中的单细胞卟啉菌密切相关。2020年爱牙日研究数据显示,患牙周病的人患冠心病的几率是牙周健康者的1.4倍,发生脑卒中的几率是牙周健康者的2.1倍。也有研究证实,牙周病与早产和低体重儿的风险增加有关。

“认识口腔疾患严重性、特别是口腔疾患与全身健康的相关性是非常重要的。”邓辉教授指出,我们要做好青少年口腔健康科普工作,共同保持口腔健康,使全身更健康。


青少年龋患率上升,可能与饮食结构变化有关

02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预防科主任郑树国教授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今年的“全国爱牙日”关注龋齿、牙外伤、错𬌗畸形、牙龈出血等几个层面的问题。对于国内青少年而言,关注度最高、波及最广的口腔问题就是龋齿。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为71.9%,比十年前上升5.9个百分点,乳牙龋人均4.24颗;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为38.5%,比十年前上升9.6个百分点。“十年间,国人口腔健康意识提高了,但儿童患龋率却增长较快,这可能与饮食结构改变有关。”郑树国教授分析,当今社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丰富,加上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过去的甜食、饮料等较为稀缺、获取渠道有限,而如今各类甜品种类丰富,含糖饮料的可及性也变高了,手机对准自动贩卖机一扫码,便可以立刻获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摄糖量有所增加。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年发布的《青少年口腔健康核心信息》中,“健康饮食、限糖减酸”是其中要点之一。郑树国教授指出,有的家长觉得糖是指糖块这一类,实际上,糖分为非游离糖和游离糖。非游离糖指的是天然存在于新鲜水果中的果糖、蔬菜中的糖、奶类中的乳糖及谷薯类中的淀粉,对身体危害较小;存在于果汁中、在制作食品时添加进去的糖被称为游离糖,致龋性更高。当孩子们频繁地摄入甜食,又没有养成有效的刷牙习惯时,游离糖被口腔中的细菌酵解产酸,口腔环境的PH值(酸碱程度)从中性迅速下降到5.0甚至更低,牙齿便会在酸性环境中持续性脱矿,硬组织结构被破坏,进而形成龋洞。邓辉教授提醒,含糖食物的选择对牙齿不利,应少吃甜点,多吃纤维素多的青菜、水果。同时,选择食物时也要软硬得当,适当锻炼咀嚼能力,保持口腔健康。
在儿童口腔医学门诊,郑树国教授见到了许多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很少有孩子牙齿表面光滑、无菌斑。他发现,家长们往往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有效刷牙、刷牙时间需足够等健康意识的培养。“饮食结构的改变,尤其是种类的丰富和可及性的提升,增加了孩子进食甜食的机会。而口腔卫生行为没有得到改善和提高,导致儿童患龋率提高。”郑树国教授指出,人们现在对口腔卫生更重视了,但有时候过于追求“牙齿变白”,或是追捧“冲牙器”等高科技产品。“我们不能舍本逐末,高科技产品只起到辅助作用。要做好基础的口腔清洁,比如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时配合牙线。”而窝沟封闭是目前公认的预防龋齿最有效方法。它无创且不会引起疼痛,采用高分子材料把牙齿的窝沟填平后,牙面变得光滑易清洁,细菌不易存留。邓辉教授表示,窝沟封闭的适宜年龄分为三个阶段,乳磨牙在3-4岁,第一恒磨牙在6-7岁,第二恒磨牙在11-13岁。家长要格外注意孩子的第一恒磨牙,也就是俗称的“六龄牙”。国内许多城市已经推出适龄儿童免费窝沟封闭项目,保护青少年口腔健康。


牙齿不疼痛,也要定期检查03

在当下,平时不定期检查、等到牙齿真正出问题才去看牙的孩子与家长不在少数。邓辉教授曾了解到,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的一名4岁儿童,左侧上磨牙出现龋洞,后来演变为根尖脓肿。相较于成人,青少年儿童神经发育不够完全,早期症状不明显。直到妈妈发现孩子眼睛肿了,带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牙齿感染导致的蜂窝组织炎。尽管立刻进行静脉点滴,孩子最终还是因为败血症去世了。

“父母没有重视,青少年没有主诉,四岁孩子因为牙病引发的败血症去世,令人惊讶和痛心。”邓辉教授强调,一定要重视牙齿健康和全身健康,定期看牙。“有的家长会觉得看牙挂号难、价格贵,但现在我国许多基层医院的牙科诊所也能进行非常专业的口腔检查,为大家提供更多选择。”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邓辉教授认为,定期看牙能够检查出一些潜在的问题:牙齿萌出是否正常、牙列是否整齐、是否有牙菌斑和牙外伤、咬合是否正常、是否存在错𬌗畸形......除此之外,看牙还可以了解孩子是否存在不良的口腔习惯、刷牙习惯和饮食习惯,帮助监护人了解孩子的牙齿现状,及时防治。

郑树国教授指出,当下家长对于青少年口腔健康还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是对刷牙的重视程度。许多家长觉得孩子自己刷牙就行了,实际上6岁以内的孩子,还是以家长帮助小孩刷为主。牙齿萌出后,就可根据年龄适量使用含氟牙膏。0-3岁婴幼儿每次用量为米粒大小;3-6岁儿童含氟牙膏用量为豌豆大小;6岁以后及成人含氟牙膏用量为黄豆大小。每天至少要早晚刷牙两次,睡前刷牙更重要。刷牙后,最好配合使用牙线或牙缝刷彻底清洁牙齿。如出现龋齿、牙周发炎等问题,应尽早到医院治疗。

除此之外,有的家长遇到孩子口腔问题容易“病急乱投医”,接受错误网络信息的引导。郑树国教授建议,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去专业机构找专业的医生,根据科学地检查诊断来做相应处理。

郑树国教授提出了三点给家长的建议:第一,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第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第三,定期做口腔检查。

“实际上这三条建议对孩子一生的行为塑造都有好处。许多口腔疾病在早期很难发现,一旦到了中晚期,有的可以治,有的可能治不了,拔牙的影响就很大了。如果我们在早期发现的话,无论从治疗的难易程度、遭受的痛苦和经济的负担来说,都是非常小的,功能恢复也较为容易。”


青少年口腔健康要从教育抓起

04

“口腔疾病是一个社会病,除了生物因素,还有许多社会学和经济学因素。”郑树国教授认为,口腔疾病看起来只是牙齿的问题,实际上体现出国民综合素质,比如人们的健康意识和支持行为。许多人生活富裕了,却没有在健康理念上实现“脱贫”,宁可花钱购买奢侈品,也不愿意把钱花在定期健康检查中。

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健康教育科普工作。在郑树国教授看来,健康科普要确保传播的知识是准确无误的。“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可以在幼儿园、小学等层面加强口腔健康知识科普。”郑树国教授建议,可以让学校与医疗专业机构合作,将教育与卫生结合起来,在学校开设健康课程,“从老师那里传递过来的知识,或许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儿童阶段养成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在低年级阶段给孩子们进行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基础内容,养成良好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郑树国教授举例,可以每学期给一个班开设一堂刷牙课,短期看好像没有什么影响,实际上长期来看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健康水平的影响会非常大。

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参与青少年口腔健康科普教育,要具备爱心,出发点要正确,着眼点要高。除此之外,要创新传播手段,提高趣味性,让大家更容易接受。

“国家是否全面发展,盖了多少高楼大厦不是最重要的,不如看看全民口腔健康状况。”郑树国教授说,“如果每个孩子笑起来都那么灿烂,牙齿洁白;老人都是有牙的,且牙齿整齐干净,这说明国民素质是非常高的。”

邓辉教授今年已经86岁,依然保持28颗健康的天然牙,一颗都没坏。“要实现口腔健康,全身健康,才能实现2030年健康中国的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