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应将所有部门与科室按风险等级,划分为低度风险区域、中度风险区域和高度风险区域。
低度风险区域
基本没有患者或患者只作短暂停留的区域。如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会议室、病案室等。
中度风险区域
有普通患者居住,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对环境表面存在潜在污染可能性的区域。如普通住院病房、门诊科室、功能检查室等。
高度风险区域
有感染或定植患者居住的区域以及对高度易感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的区域,如感染性疾病科、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区、移植病房、烧伤病房、早产儿室等。
不同风险区域应实施不同等级的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具体要求见表1。
表1 不同等级的风险区域的日常清洁与消毒管理
应遵守清洁与消毒原则
1.应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清洁方式。
2.根据风险等级和清洁等级要求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内容应包括清洁与消毒的工作流程、作业时间和频率、使用的清洁剂与消毒剂名称、配制浓度、作用时间以及更换频率等。
3.应根据环境表面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清洁剂。
4.有明确病原体污染的环境表面,应根据病原体抗力选择有效的消毒剂,消毒剂的选择参考 WS/T 367执行。消毒产品的使用按照其使用说明书执行。
5.无明显污染时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清洁与消毒。
6.清洁病房或诊疗区域时,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有多名患者共同居住的病房,应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
7.实施清洁与消毒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同区域环境清洁人员个人防护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工作 结束时应做好手卫生与人员卫生处理,手卫生应执行WS/T313的要求。
8.对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表面,可采取屏障保护措施,用于屏障保护的覆盖物(如塑料薄膜、铝箱等)实行一用一更换。
9.清洁工具应分区使用,实行颜色标记。
10.宜使用微细纤维材料的擦拭布巾和地巾。
11.对精密仪器设备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时,应参考仪器设备说明书,关注清洁剂与消毒剂的兼容性,选择适合的清洁与消毒产品。
12.在诊疗过程中发生患者体液、血液等污染时,应随时进行污点清洁与消毒。
13.环境表面不宜采用高水平消毒剂进行日常消毒。使用中的新生儿床和暖箱内表面,日常清洁应以清水为主,不应使用任何消毒剂。
14.不应将使用后或污染的擦拭布巾或地巾重复浸泡至清洁用水、使用中清洁剂和消毒剂内。
被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的环境表面,应先采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根据污染的病原体特点选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在实施清洁与消毒时,应设有醒目的警示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