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家族有甲乙丙丁戊“五兄弟”,
甲肝、乙肝早已“家喻户晓”,
但对具有“杀手”本质的「丙肝」
大家却知之甚少~
丙型肝炎(简称丙肝)危害性不低,因此,我国把它列为了乙类传染病。以血液传播为主,慢性化率高达60-80%,可致肝脏慢炎、坏死和纤维化,如不及时治疗,部分可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丙肝虽然危害性大,但可防可治可愈!
只要能掌握丙肝的防治要点,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丙肝病毒就能乖乖缴械投降!
下面,我们就跟随疾控小卫士
一起来学习些“肝”货~

1
丙肝的传播途径

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其中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途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
1.注射吸毒:注射吸毒者由于共用注射器,其感染风险很大。
2.输血及使用血液制品: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均有被感染的风险。
3.破损的皮肤、黏膜:使用被丙肝污染的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等也会传播丙肝。
此外,纹身、纹眉、穿耳孔、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是丙肝潜在的传播方式。
这些人群对丙肝需要应检尽检
如准备接受手术、输血、内镜检查、血液透析等特殊或侵入性医疗操作人群;肝脏生化检测不明原因异常者;有静脉药瘾史者;既往有偿供浆者;多性伴或男性同性性行为者;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求询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配偶或性伴;丙肝患者配偶或性伴;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易感染艾滋病病毒高风险人群。
2
丙肝的诊断与治疗
丙肝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无法通过外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丙肝病毒。因此,及早检测是发现感染丙型肝炎的唯一方法。

再者一旦不幸确诊感染了丙肝,也不用过分担心,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丙肝患者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95%以上的丙肝患者可以完全治愈。及早治愈丙肝,就可以避免由慢性丙肝进展为肝硬化及肝癌,还可以防止丙肝进一步传染给他人。所以,对于丙肝,还是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最后强调的是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如礼节性接吻、拥抱、喷嚏、咳嗽、共餐、共用劳动工具和办公用品、共处公共场所等无皮肤破损和无血液暴露的接触等,一般不会导致丙肝的传播,所以对日常生活,不必过于担心。
素材来源:
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制所 朱艳文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