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超声多普勒(TCD)的发展史
1982年挪威学者Rund Aaslid教授率先将TCD的技术应用于临床,最初用于检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
我国于89年首次引入此技术,青院附院于91年引入,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TCD的基本原理
由于超声波具有良好的穿透能力,超声速在同一种均匀的媒体中传播没有方向性变化,在遇到不同媒体表面时超声束会发生部分反射,其余部分继续传播,在媒体表面不规则,并且障碍物直径小于入射波的波长时,则超声束会发生反射现象,接收探头能在任何角度接收到散射波。
血液中主要是大量的红细胞,红细胞被看做散射体,反射回来的散射波是多普勒频移信号的主要组成部分。
♦ TCD检测技术的优势
♦ 无创性
♦ 直观性
♦ 血流动力学变化
♦ 可重复性
♦ 价格相对低廉
已成为临床上重要的一项筛选性检查技术
TCD检测技术的适应症及病人的选择
♦ 脑卒中及TIA发作
♦ 脑外伤
♦ 头痛、头晕和眩晕
♦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
♦ 大动脉炎及其他免疫相关疾病
♦ 老年人
♦ 健康体检者
TCD与各种影像学检查(颈动脉超声、CT/CTA、MRI/MRA、DSA)相互补充、各有侧重,互相不可替代
TCD检查部位
颞窗:颧弓上方眼眶外缘与耳翼之间。通常将颞窗分为前、中、后三个窗。前窗位于颧骨前突的后面,靠颧骨顶部;后窗位于耳翼前面,紧贴耳根部;中窗位于前窗与后窗之间。通常未成年者经前窗进行检测效果更好,而成年人特别是老年者后窗的检出率更高,颞窗受年龄、性别和种族的影响较大,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颞窗往往明显缩小,不易检出,仅能经后窗得到信号,且有时信号衰竭明显,信号模糊,部分患者的颞窗闭合,导致探测失败。
➡ 通过双侧颞窗可分别检测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和颈内动脉终末段(ICA)。

眼窗:位于眼球正上方,检查时嘱患者闭眼且眼球朝下转动,探头置于闭合的眼睑上,轻压眼球,探头方向朝正下方或略向内侧偏斜即可从眼窗进行血管检测。
➡ 通过眼窗可检测眼动脉(OA)和颈内动脉虹吸段(SCA),在颞窗闭合血流信号探测失败的情况下也可经眼窗探测。

枕窗:位于枕部的骨性标准枕骨粗隆下方,发际上1cm左右,探头置于枕窗中央部朝向枕骨大孔或置于两旁(枕窗旁)。经枕窗检测时受检者一般取坐位,头颈部放松稍向前屈,下颌略向胸部抵近,危重或行动不便的患者也可采取侧卧位。
➡ 通过枕窗及枕窗旁可检测双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
TCD技术摒弃了传统的脑血流图的不准确性和脑血管造影的有创性,同时为CT、MRI等现代影像技术提供了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成为影像诊断的重要佐证,可为脑血管病的诊断、监测、治疗提供参考信息,并对能引起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